2025年4月15日~21日
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今年主题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肿瘤治疗不再只是切除病灶或化疗放疗,而是结合心理干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因素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着深刻影响,所以说抗癌不仅是身体的战役,也是心灵的考验。
“确诊癌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冲击,恐惧、焦虑、抑郁、愤怒、孤独……这些情绪可能比肿瘤本身更早击垮患者和家庭。那么,肿瘤患者和家属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心理挑战呢?
常见心理反应
诊断初期的“心理地震”
听到“肿瘤”二字时,许多人会经历类似“心理休克”的状态,表现为:
否认:“那不是真的,一定是医生误诊了!这种事儿绝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愤怒:“我是这么善良的一个人,为什么是我?我太倒霉了!”
恐惧:“我会死吗?治疗会不会很痛苦?”
焦虑:“我还能活多久?我的孩子还没上大学?”
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防御反应,给患者一段考虑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接受并认同这个消息。大多数患者都能积极开始配合治疗,树立起战胜癌症的信心。
治疗期间的情绪波动
在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焦虑与希望交织,患者可能面临:
术前焦虑与恐惧,术后心理适应障碍:如乳房切除、喉切除等身体形象的冲击带来的抑郁、回避社交、自卑感、自我认同危机。
治疗副作用:如疼痛、疲劳等带来的情绪低落、无助感、易怒、认知功能下降。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如疗效未知,经济压力等。
康复期或晚期患者的心理挑战
康复者:可能存在复发恐惧、过度警觉、幸存者内疚、社会角色适应障碍等,长期担心复发形成“肿瘤后应激障碍”。
晚期患者:可能面临对死亡的恐惧,未完成心愿的遗憾,或对家人的担忧,尊严的丧失等。
对预后的影响
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免疫系统的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施加影响,引起机体神经介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活性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患者良好的情绪表达、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心理干预可以帮助肿瘤患者保持良好情绪和健康行为,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该如何应对
患者自助:承认并接纳情绪
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允许情绪宣泄,可以尝试:
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把恐惧等不良情绪写下来后撕碎,释放压力。
加入病友社群:和经历相似的人交流,减少孤独感。
制定每日小目标:如散步30分钟,跟朋友喝咖啡等。
重建控制感:参与治疗决策,比如选择化疗方案。
专业支持:心理社会干预及药物干预
正念冥想:帮助缓解焦虑,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对身体的过度关注。
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比如从“我肯定治不好”转变为“我可以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改变灾难化思维。
药物治疗:严重情况需要药物干预(需临床医生进行指导)。
其它疗法:艺术治疗、音乐疗法、运动疗法、催眠等,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情感,减轻心理压力。
家属须知:这样支持最有效
肿瘤患者的家属同样承受巨大压力,他们需要:
学会倾听: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感到关心和理解,而不是一味鼓励“你要坚强”。
提供实际帮助:如陪同就医、分担家务。试着说“我知道你很害怕、担心,我们一起去看医生”,提供共情和行动引导。
安慰与鼓励:鼓励患者把情绪表达出来,给予解释,矫正其不正确的认知。安慰与鼓励的语言要中肯,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树立治疗信心。
主题海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供 稿:李长颖
编 辑:陈 硕
审 核:尹思思 孙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