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医学科普>医学科普
医学科普

医学科普

全国“敬老月”|关注老年高血压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0日

2023年10月1日至31日是全国“敬老月”,今年的主题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无障碍环境共建共享”。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指出,由于我国居民普遍采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规模庞大,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仍未出现。目前,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估算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在2.45亿;大规模人群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3.2%。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对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老年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高血压的预防、诊断、评估和治疗策略与一般人群显著不同。

一、老年高血压定义和标准

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曾明确诊断为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即使血压<140/90mmHg,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一般成年人相同。

二、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受随诊年龄增加、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老年人血管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以及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老年人高血压具有以下特点:

1.收缩压升高为

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出现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的症状,所以老年患者降压治疗更应强调收缩压达标。

2.血压波动大

由于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患者血压容易因体位、进餐、季节、情绪和睡眠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较大波动,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

3.多重用药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需要同时口服多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增加。

4.假性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严重动脉硬化时,可出现袖带加压时难以压缩肱动脉,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的现象。收缩压异常升高但未出现相关器官损害表现或药物降压治疗后即出现低血压症状时,需警惕假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易造成过度降压治疗而引发跌倒、晕厥等不良事件。

此外,部分老年人可能出现白大衣性高血压,“每次在诊室测血压都高,回家测就正常”,这样的患者建议做好家庭血压监测,定期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但是精神高度焦虑、合并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患者,不建议开展家庭血压监测。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做好衰弱评估

衰弱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综合征,由于生理储备功能减退和对应激事件易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下降,导致心脑血管事件、跌倒甚至死亡等风险增加。而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衰弱的患者上述风险会进一步升高,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更高。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衰弱,过于严格的控制血压可能弊大于利,我国老年人血压管理指南建议,对于合并衰弱的高血压患者,当血压≥160/90 mmHg时开始降压药物治疗,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50 mmHg,但尽量不低于130 mmHg。

四、老年高血压的管理要点

1.老年人降压治疗的目的

延缓高血压所致的心血管疾病进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在启动降压治疗后,需要监测血压变化。

2.综合干预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尿酸、肥胖,戒烟限酒等。

3.非药物治疗

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对血压控制非常重要。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酒、改善睡眠、心理平衡等。

4.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1)小剂量

高龄老年、衰弱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

(2)长效

尽可能使用1次/天、有24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和心脑血管并发症。

(3)联合

若单药治疗效果不满意,可采用两种或多种低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优先推荐单片复方制剂。

(4)个体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尤其是衰弱老年人和年龄≥80岁高龄老年人)、耐受性、个人意愿和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图文供稿:吴有华(图片来源网络)

编       辑:李   颖

审       核:尹思思  孙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