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
是第26个“世界急救日”
当心脏骤停时,每延迟1分钟抢救,生存率就会下降7%~10%。在4~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能将生存率提高2~3倍。掌握基础急救技能,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守护,更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担当。
本文将系统介绍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操作要点及常见误区,让急救知识真正成为每个人身边的"生命防线"。
1
生死时速: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
心脏骤停是最危急的生命状况,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其典型表现为: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呈喘息样、颈动脉搏动消失、面色苍白或青紫。遇到这种情况,目击者的第一反应将直接决定患者的生死。
Tip
心肺复苏(CPR)操作步骤
01
判断意识与环境:拍打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确认无反应后,确保现场环境安全。
02
呼救与定位AED:立即指定他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寻找附近的AED设备。
03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于坚硬平面,按压部位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成人使用双手掌根重叠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婴儿则用两指法或环抱拇指法,按压深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
04
开放气道: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向下压其前额,使头后仰,清除口中异物及假牙。
05
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孔,口对口吹气1秒以上,观察胸廓起伏。按压与通气比例保持30:2。
当AED到达后,应立即进行除颤操作:打开AED电源,按照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右胸锁骨下和左胸乳头外侧,确保电极片与皮肤充分接触。在AED分析心律时,需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确认需要除颤后,提醒所有人远离患者,按下"放电"键。除颤完成后,若患者未恢复呼吸心跳,需继续CPR,每2分钟重复一次AED分析流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脏骤停抢救必须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切勿轻易放弃。研究表明,由目击者实施CPR的心脏骤停患者,其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接受现场急救的患者。
2
气道梗阻:海姆立克法的救命时刻
气道异物梗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症,尤其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当异物阻塞气道时,患者会出现呛咳、面色发紫、无法说话等症状,严重时可迅速导致窒息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解除气道梗阻的有效手段,不同人群的操作方法略有差异。
成人海姆立克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站稳,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抵住患者上腹部(肚脐与剑突之间);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内上方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儿童海姆立克法:对于1~8岁儿童,施救者可采用蹲跪姿势,双臂环抱其腰部,冲击力度需适当减轻,避免造成内脏损伤。
婴儿海姆立克法:将婴儿俯卧于前臂上,头略低,用手掌根部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若异物未排出,翻转婴儿仰卧于另一前臂,食指和中指按压其胸部中央5次,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如果患者已经失去意识,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开始胸外按压,每做30次按压后检查口腔,若发现异物可小心取出,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在实施海姆立克法时,需注意冲击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
3
创伤救护:止血包扎的基础技能
意外创伤在生活中难以避免,正确的止血和包扎方法能有效减少出血,防止休克,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止血:用干净敷料直接覆盖伤口,施加适当压力保持5~10分钟。
加压包扎止血:在直接压迫的基础上,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伤口。
止血带止血:仅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专用止血带或宽布条,在伤口近心端绑扎,记录绑扎时间,每30~60分钟需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2分钟。
包扎注意事项
包扎前尽量清洁伤口,去除可见异物,但不要在伤口内填塞药物或其他物品。
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止血。
包扎完成后需检查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若出现苍白、麻木等症状,应及时调整。
对于骨折伤员,现场处理的关键是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损伤。可用夹板或替代物(如书本、硬纸板)固定骨折部位,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搬运时需保持患肢平稳,避免弯曲或扭转。
4
常见急救误区:这些错误可能致命
在急救过程中,错误的操作方法不仅无法挽救生命,还可能加重伤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误区:
溺水者控水
传统观念认为溺水后需将患者倒挂控水,但控水会延误心肺复苏时机,且无法有效排出肺部水分。
正确做法是: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检查意识和呼吸,如无反应应立即启动CPR。
骨折后随意搬动
骨折后随意搬动患者可能导致骨折断端移位,损伤周围血管和神经。
正确做法是先固定骨折部位,再进行搬运,尤其是脊柱骨折患者,需保持脊柱直线搬运,避免身体弯曲或扭转。
烫伤后涂牙膏或酱油
烫伤后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会加重皮肤损伤,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是: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烫伤部位15~30分钟,降低局部温度,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伤口。
心脏骤停时先送医院
心脏骤停抢救有严格的"黄金时间",转运过程中的颠簸会严重影响抢救效果。
正确做法是:立即在现场实施CPR和AED除颤,同时拨打120,等待专业人员到达。
5
家庭急救包:常备物品清单
家庭应常备急救包,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及时处理伤情。基本急救包应包含:
消毒用品:碘伏、酒精棉球、无菌纱布、棉签
包扎用品:绷带、三角巾、创可贴、医用胶布
工具类:剪刀、镊子、体温计、手电筒
药品:退烧药、止痛药、抗过敏药(需注意有效期)
急救包应放置在干燥易取的位置,家庭成员都应知道其存放位置。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急救包,及时补充和更换过期物品。
6
学习急救技能:从理论到实践
急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仅靠阅读文章难以完全掌握,建议大家积极参加正规的急救培训课程。这些培训通常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实操练习"的模式,涵盖心肺复苏、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处理及创伤救护等实用技能。
结语
让生命不再因等待而消逝
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当意外发生时,身边人的一个正确动作,可能就能挽救一条生命。心脏骤停的4~6分钟黄金抢救期、气道梗阻的紧急解除、创伤后的正确处理,这些看似专业的技能,其实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掌握。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急救知识,参与急救培训,在关键时刻敢于施救、善于施救。因为生命至上,"救"在身边——你的一次伸手,可能就是他人生命的希望。
供 稿:刘晨曦 大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
图片:陈 硕
编 辑:陈 硕
审 核:尹思思 孙晗潇